宜兴老紫砂一厂紫砂从业者名录
三月 15, 2014 § 留下评论
●1986年版宜興陶瓷紫砂廠工藝師、助理工藝師、技術員名錄:
任淦庭|吳雲根|王寅春|裴石民|朱可心|陳福淵|范正根|范澤林|潘春芳|許四海|范盤沖|顧景舟|蔣蓉|潘春芳|李昌鴻|沈巨華|呂堯臣|汪寅仙|何 道洪|李碧芳|徐漢棠|許成權|徐秀棠|高海庚|儲立之|王石耕|鮑志強|譚泉海|許四海|范盤沖|鮑仲梅|施秀春|周桂珍|顧紹培|范洪泉|何挺初|曹 婉芬|謝曼倫|葛明仙|張紅華|高麗君|高洪英|束鳳英|周尊嚴|沈漢生|毛國強|咸仲英|吳同芬|丁洪順|丁益民|丁亞平|王銘東|丁菊芬|丁鳳仙|王 已國|王黎明|王婉華|王定娟|王鳳仙|王亞芳|王愛萍|王淑萍|王東萍|王烘芬|王建南|王小龍|丁武平|王秀芳|王惠中|王曉健|王潔|王亞琴|牛惠 芬|宋寶娟|呂俊傑|江建祥|吳群祥|吳亞亦|王秀英|史玉琴|史志民|朱秀華|束旦生|朱復|江敏|毛映紅|毛玉仙|毛梅紅|朱 文平|任悉儉|任永芳|任惠萍|任苗英|呂美萍|江建華|吳小華|李萍|何嗎|吳奇敏|吳麗萍|吳純耿|吳士娟|吳亮萍|李慧芳|李正華|李杏仙|李忻 仙|李美金|李旦悌|李洪新|何敏|何燕萍|余建新|季益順|邵沛華|周潔萍|周定華|邵玉芳|邵全娣|邵順娣|邵敏芬|邵正芳|李霓|邵陸大|邵惠萍| 周正華|周順仙|周六妹|周惠芳|李園林周志勛|周道生|周琴悌|周亞芹|周賢君|周洪娟|周颯英|汪惠芳|易志仙|杜愛萍|李林芳|何玉琴|金銀鳳|周寧華|周志華|汪建軍|沈小莉|沈惠芳|咸晴|徐茹|胡永成|胡洪芬|胡小紅|奎愛蓮|施小馬|夏俊偉|夏國強|倪順生|殷惠娟|徐維明|徐玉芳|徐萍|徐徐|徐蘭君|徐雪娟|徐元明|徐新妹|徐美萍|黃秉英|徐志清|徐志琴|徐錫華|徐雪春|徐蓉芳|徐達明|徐華大|徐榮芳|徐富珍|徐玲艷|徐志倩|高建芳|高湘君|高建華|高振宇|高小宇|高祥娟|孫小洪|孫止倩|孫志倩|曹亞麟|曹燕萍|曹亞萍|曹亞芬|陸奇南|陸巧英|陸虹偉|張志強|張麗娟|張國華|張順芳|張靜|張毅|張玉芳|張艷春|許淑華|許惠珍|許珍珠|范永良|范國歆|范早大|范其華|范建華|范亞鈞|范穎|陸君|范宜娟|范公美|范順仙|范川芬|范亞琴|崔國琴|崔碧玉|梅寶玉|黃麗萍|黃麗明|童孟大|黃偉|程輝|喬國福|馮杏華|惲益華|惲賢君|楊愛萍|楊紅芳|楊義富|莊玉林|趙洪生|趙盤根|趙志琴|華健|李英|趙佩芳|廖西氿|華小其|劉偉大|劉鳳英|劉建平|劉建軍|劉錫芬|劉國亞|劉秀娣|劉國 霞|婉華|庚娣|劉洪仙|劉小青|翟荷芬|郭麗萍|葉偉亞|葉雲娥|樂雲琳|萬若君|談躍偉|談碧雲|談玉琴|蘇明|萼圃|談菊惠|談杏娟|談鳳珍|魯新 華|魯新強|魯文琴|潘持平|潘淑萍|潘內芬|潘蘭奇|潘夕娟|陳岩|陳光|陳鳳妹|陳國良|陳玉芬|陳玉妹|陳志華|陳順仙|陳菊華|陳小仙|陳才芳| 陳世華|陳志芳|陳瑞芳|臧志紅|葛陶中|鮑正蘭|鮑峰岩|鮑利安|鮑雯君|鮑小芬|鮑玉蘭|鮑蘭芬|鮑紅華|鄒玉芳|蔣義華|蔣彥|蔣建明|蔣惠娟|蔣 順英|蔣坤仙|蔣淑希|蔣義平|蔣鳳英|謝順君|謝秀琴|魏紫雲|蔡國萍|蔡玉琴|錢紅妹|儲集泉|譚曉君|顧順娣|闞秀華|周才軍|于玲妹|老安順|任 蕙芬|張淑芳|潘介芬|馮勤芳|蔡耀娟|沈萍|許藍芬|胡瑞華|沈菊芬|高忠娟|張淑芬|樂玉華|劉夕芬|陳豐春|楊年芳|潘燕萍
●1989年版增加名錄:
江宏大|周志宣|陸奈男|韓順英|蔣旭明|劉政|王芳|劉祥娟|王定芳|王競芳|王婉如|王生娣|王建芳|周秀蒂|周衛芬|周映芳|周紅芳|周順君|周亞仙|周群英|范菊紅|范年峰|范淑娟|范和芬|范亞芳|范衛群|范乃芝|張杏英|張凌芬|張建芬|許國英|潘燕萍|李錫鳳
●1991年版增加名錄:
劉彬芬|劉華明|顧彬武|邵盤洪|范梅英|王亞傑|王平一|薛衛平|李芝仙|徐雪蘭|徐玉鳳|徐月華|許衛良|顧土化|周菊英|孫秋紅|黃光華|徐葉珍| 何強|江華|徐亞良|徐惠勤|徐維維|徐惠琴|蔣曉琴|蔣澤軍|蔣美英|蔣雲芳|蔣勤芳|蔣錫娟|蔣亞萍|王芳|陳戍|蔣芹芳|蔣國仙|蔣靜敏|蔣曉惠| 顧建中|顧正華|顧學娟|顧美萍|顧中南|顧偉芬|顧亞君|周英|王芳|顧美娣|顧鳳娟|顧建妹|顧其華|顧華萍|顧春紅|顧夕仙|顧美芳|顧紅珍|顧小 英|顧月紅|顧水仙|顧亞南|王秀芬|王繼中|王根蘭|王杏坤|王建芬|王鵬程|王新妹|王秀君|王金英|王志勤|吳鳳珍|吳紅霞|吳建華|吳順華|吳衛 蘭|吳亞強|吳菊仙|吳紅娣|吳方娣|吳雲方|吳亦勤|吳紅娟|吳玉蓮|吳玉芬|吳敏敏|吳建業|陳國強|陳衛明|陳惠芳|陳美萍|陳夕芳|陳順生|陳鳳 仙|邵中元|邵德華|邵美芳|邵志英|邵良娟|邵玉仙|邵良東|范月紅|范紅英|范衛芬|范翠蓮|范建榮|錢亞珍|錢群蘭|錢躍勤|錢建華|錢學勤|錢玉 勤|周紅娣|周勤娣|周夕鳳|周麗婷|周蘭芳|周浩平|周根娣|周順仙|周錫琴|周麗萍|周萍|劉劍勤|劉鳳珍|朱菊華|朱菊英|朱全仙|朱梅芬|朱夕勤|朱俊峰|朱鳳華|毛亞芳|毛彩萍|趙紅妹|趙若敏|趙燕萍|李建國|李錫君|許勤|許麗華|許燕芬|許琴|談惠英|談惠琴|潘夕芬|潘菊芬| 潘耀明|馮夕芬|馮紅妹|丁珍|丁曉其|孫志勤|孔小英|孔夕芳|孔中芬|沈志英|沈順娣|沈勇娟|沈中勤|沈順勤|沈偉英|高克仁|高小雲|高旭峰|高 志娟|黃小勤|張順芳|張梅雲|張秋平|張國芬|張曉新|胡瑞華|胡秀琴|胡梅芬|呂金華|史國平|史雲棠|楊月華|楊金華|楊義雯|楊岳君|範群芬|範 小芬|範愛方|範麗雲|範紅仙|謝秀娟|任惠萍|盛兵|任苗英|任悉儉|方衛星|方幼琴|方美華|儲明仙|儲紅珍|盛勤仙|盛聽鳳|唐偉珍|殷杏君|殷曉 英|唐維|樂正華|戴金娣|戴文俊|蔡耀娟|萬喬仙|俞梅芳|蘆惠惠|盧小珍|富文偉|馬群束|秦永張|江建華|江敏|巢亞芬|房建芬|宋志平|董亞芬| 夏華娣|夏小軍|杭惠娟|仲小鳳|惠愛芳|庄建英|費龍珠|田紅芬|裴紅娣|堵勤偉|葛紅英|武君鳳|郭美雲|泉鳳娣|姜永梅|曹紅娣|程金芬|鄭正華| 楊榮昌|宗錫安|宗劍芬|雷琴芳|陳文來。
近代师承参考:
鲍志强(1946──)别号乐人,1959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诸葛勋、范泽林学习陶刻,后兼习制壶,再后在任淦庭指导下专攻陶刻,艺业有成。
高丽君(1940──)别号敏,1955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随朱可心、蒋蓉学艺,作品以“花货”为主。其夫王小龙,又名王平,是壶艺大师王寅春的儿子,也是壶艺中人。高丽君的代表作有“蜂窠壶”等。
葛明仙(1939──)195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吴云根学艺,作品以传统造型为主。代表作有“竹节笋纽提梁壶”等。
曹婉芬(1940──)出身紫砂世家,1955年进紫砂工艺厂随朱可心学艺,后又得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的指导,作品造型丰富,做工细腻。
何挺初(1940──)1956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随裴石民学艺,后又得顾景舟指导,作品勇于创新,立意不凡。其妻徐新妹(1947──)也是著名壶艺家,同样师承裴石民,七十年代起夫妻合作,其代表作有“蟹篓茶具(五头)”。
束凤英(1940──)1955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随同裴石民、顾景舟学艺,代表作有“葫芦壶”等。
咸仲英(1940──)别号冰心,1955年进入宜兴紫砂工厂随任淦庭学习陶刻,后主要从事设计工作,他与顾绍培合作的特大紫砂尊瓶被选作中南海紫光阁的陈列品。其起妻陆巧英(1942──)别号玉洁,也是壶艺名家,1964年进紫砂工艺厂随高洪英学艺,后又得王寅春、顾景舟的指导,作品种类较多。近年来夫妻合作,代表作有“济公壶”等。
范洪泉(1941──)1956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先随吴云根学艺,后拜朱可心为师,学习制作“花货”,以制作大壶见长,代表作有“树桩松鼠大壶”等。
谢曼伦(1942──)别号毛毛,1958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随朱可心、范正根学艺,后又得到过顾景舟的指导,代表作有“迎客松壶”、“竹段提梁壶”等。
鲍仲梅(1944──)1959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随任淦庭学习陶刻。其妻施秀春(1949──)生于紫砂世家,父施福生为壶艺名家,她得到过裴石民、朱可心、顾景舟等名家的指导,夫妇合作镶嵌银丝的砂壶别开生面,代表作有“三羊喜壶”等。
张红华(1944──)先后师从王寅春、顾景舟,擅制筋纹形器,代表作有“环线壶”等。
顾绍培(1945──)他的作品涉猎广泛,茗壶、尊瓶、花盆无所不为,更擅制大壶,曾作现今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砂壶。先后师从潘春芳、陈福渊、顾景舟等名家,代表作有“高风亮节壶”等。
周尊严(1945──)早年随潘春芳、许成权学艺,后又随陈福渊学习制瓶,并受过裴石民的指导,其代表作有“船方壶”等。
毛国强(1945──)别号一粟,他出身紫砂世家,早年随任淦庭学习陶刻,许多名家之壶均由他刻铭。
夏俊伟(1946──)1964年进入宜兴紫砂工厂随任淦庭学习陶刻,兼学制壶,代表作有“三足壶”等。
高洪英(1940──)早年从裴石民、吴云根等名家学艺,擅制“光货”,作品有古风,其代表作有“卧方壶”等。
凌锡苟(1939──)1958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学习陶雕,后学制壶,作品雕塑、茗壶俱佳,茗壶的代表作有“凌鼓壶”等
杨敬芳(1950──)又名竞芳,曾随吕尧臣学艺,其妻王生娣(1951──)也是吕尧臣门生,近年来夫妻多合作制壶。
周定华(1953──)先后从师于陈福渊、高丽君、顾绍培、周正年等名家,曾做特大砂壶。
陈国良(1954──)曾随何道洪学艺,擅制方器。
施小马(1954──)壶艺名家施福生之子,曾随陈福渊学习制花盆,后随父学习制壶。
吴亚亦(1954──)先后师从高丽君、汪寅仙,作品有新意,代表作有“雅集壶”等。
吴亚克(1957──)吴亚亦胞弟,先后随徐秀棠、储立之学习紫砂雕塑,兼制茗壶,壶艺作品有“玉宇金鼎壶”等。
蒋彦(1955──)又名蒋小彦,先后随王寅春、吕尧臣、李碧芳等名家学艺,现主要从事设计工作。他的代表作有“华珠壶”等。
储集泉(1954──)曾先后师从高丽君、范洪泉、周桂珍等名家,“花货”、“光货”都很出色。
刘建平(1957──)先后随高丽君、吕尧臣、顾绍培学艺,作品多自创新,代表作有“提梁圆扁壶”等。
葛陶中(1957──)先随李碧芳学艺,后得到顾景舟、沈遽华的指导,作品古雅端庄。
徐达明(1952──)自幼随其父徐汉棠学艺,其妻往秀芳(1954──)也是壶艺名手,夫妻合作的作品有“马蹬提梁壶”等。
徐维明(1957──)先随许成权学艺,后随其父徐汉棠学习,常自创新款,代表作有“竹节直身圆壶”等。
李惠芳(1957──)从师于李碧芳,后又得到沈遽华的指导,作品秀丽。
胡永成(1957──)早年随李碧芳学艺,作品种类很多,造型新奇,代表作有“六方提梁壶”等。
张静(1958──)号丁山人,师从许成权,作品新雅。
季益顺(1960──)早年随高丽君学艺,现在主要从事设计工作,作品多自创新,细巧华丽。
恽益萍(1954──)先后师从于何道洪、束凤英、范洪泉,擅制“花货”。
徐兰军(1959──)她是高丽君的学生,又得到过蒋蓉的指导,擅制“花货”。
李圆林(1959──)师承束凤英、丁洪顺,后又随何挺初学习,擅制筋纹形器。
徐雪娟(1961──)号雪卷,自幼随其父徐汉棠学习制壶,作品有古风。
房玉兰(1961──)从师于曹婉芬,又得到过吴同芬、徐汉棠的道指导,所作已有大家之 风。
范建华(1964──)曹婉芬之女,曾随其母和吕尧臣学艺,现在主要从设计工作。
陈岩(1965──)李碧芳之子,曾随谈尧坤、谭泉海学习陶刻,又从母及许成权学习制壶,作品多自铭刻。
何燕萍(1970──)自幼随其父何道洪学习制壶,虽然年纪尚青,但作品已臻成熟
当代紫砂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海内外掀起的这一股“紫砂热”,也刺激了紫砂生产的发展,一些当代著名书画大家,诸如朱屺瞻、林散之、吴作 人、唐云、亚明等人的支持和参与,使得紫砂创作在质量上进一步升华了,紫砂艺坛也正在造就着一代新的壶艺家,相信一定会有光芒四射的巨星从他们中间升起, 这是一个可能,也完全应该诞生巨星的时代!
●工藝美術員:
楊 愛萍|吳東元|趙明敏|劉小清|孫立強|周立民|趙曦鵬|蔣建仁|范宜娟|周潔萍|應永忠|張麗娟|鮑紅華|趙正軍|孔惠英|惠海勤|馮玉蘭|范麗華|范 亞雲|劉偉清|方錫平|周暗坤|穆明龍|朱勤偉|馮勤芳|周庚大|蔣盤君|鄭永平|王文英|黃旭峰|唐燕萍|李元軍|俞其元|張庚娣|邵毓芬|鮑峰岸|余 建新|王惠中|徐芳|汪健|廖江玲|鄧亞亞|萬亞鈞|范宜娟|朱鴻鈞|黃孟男|衛衛國|周新保|許愛華|鮑志娟|桑黎兵|夏潁|王潔|王銘東|徐志倩|丁 益民|尹紅娣|高紅雲|王鳳盤|王慧茹|吳文新|何文君|吳東謹|劉國亞|束群|范穎|唐彬傑|吳燕群|曹建國|王曉健|張志清|惲志培|蔣秀娟|蔣麗 雯|吳界明|吳竹心|鮑雯君|何葉|曹潔|范國歆|蔣建明|高永昌|陸奇南|高凌雲|梅寶玉|蔣永昌|周惠君|劉建芳|李偉翔|崔國琴|高嫣|葛宣|莊玉 芳|吳曉旭|王有貴|方衛英|方外平|惠海華|王亞軍|馮紅珍|馮余妹|何健|魯浩|馮杏華|劉友良|陳洪平|史寶芝|錢道勛|高伯南|許珍珠|張順榮| 于金妹|陳江其|夏立|葉琴|華新南|徐雲超|史建芬|何洪生|許美雲|陳偉榮|范小龍|蔣愨芬|蔡盤成|許定華|陳愛國|汪健|高峰|張菊萍|范菊芳| 朱秀華|仲曉根|沈曉軼|錢華娣|孫志芳|謝建平|劉錫芬|馬順伢|張美君|何敏|徐萍|顧志明|范衛群|蔣錫娟|劉永良|史愛明|史學明|吳開石|范年 峰|王新妹|汪建軍|范利明|李英|吳敏|任建軍|沈尢娣|周麗岱|吳月英|朱曉新|朱志艷|張建英|李君仙|李錫鳳|李雅仙|陳永平|李孟華|孫秋雲| 蔣盤軍|顧葉芳|顧華芬|張麗群|許麗萍|馮如妹|孫志方|閔占芬|仲小根|顧學中|顧錫華|湯東平|唐衛珍|沈曉軼|夏潔萍|顧陸舟|方小龍|秦慕雲| 陳順林
●技師:
李 旦娣|徐玉芳|樂泉生|李兆濂|周坤生|孫洪源|周志宣|鮑啟鈞|李芹仙|徐樂平|王亞琴|蔣順英|沈麗芳|周順珍|王彩英|吳彩娣|陳志豪|張愛群|周 曉玉|江菊芳|周錫鳳|毛妹珍|朱美娟|蔡國仙|顧國芳|周芳君|方忠雲|徐樂萍|毛芳萍|俞曉軍|吳美仙|范菊華|許秀蘭|陳幸芬|方躍琴|俞玉芳|顧 俊峰|陳慧芬|崔群英|夏滄洲|沈惠芬|吳亮平|張其芬|陳鳳妹|馮希亞|談碧雲|李洪新|黃孟君|周宏強|殷杏君|項美娟|萬麗芳|陳華明|殷俊仕|徐 新忠|王惠明|王惠能|郭娣|江宏|沈萬華|斐國勤|唐新蘭|徐水涓|沈利斌|武立軍|陳芳夢|陳志浩|陳華芳|陳美蓉|周夕鳳|周洪|毛梅珍|毛俊明| 顧紅珍|顧定榮|徐永娟|徐國勤|方忠云|吳學君|吳其華|潘華強|李學芬|何丹芳|錢敏|楊紅偉|惠亦君|
●技術名單:
黃聽娣|張菊芳|庄永中|蔣志強|張泉林|嚴偉|蔣全偉|馮云華|盛星杰|史偉曙
●新秀:
張健中|張建倫|王惠芬|徐可棠|路小明|沈俊|徐耀|倪建軍|倪建雲|倪建英|呂俊慶|譚曉燕|黃芸芸|鮑燕萍|費寅 媛|汪華艷|徐維薇|李杏仙|咸晴|周霞|謝衛東|秦莉荺|黃樂民|任陶淵|吳亞萍|曹筱櫻|崔婉音|高紅雲|徐小兵|周志華|邵沛華|程曙|潘濤|劉湘 蓮|范海燕|毛文淵|毛子健|裴慧蓉|曹燕峰|周晶樺|陳國芳|徐玲艷|潘奏奇|于玲妹|蔣靖|吳芳|陳榮大|趙先琴|吳曙清|朱曉偉|沈莉莉|翟和鳳| 董瑞萍|戴耀忠|張順法|周寧華|毛承君|林軍|何馨|李智芳|徐小平|曹銘鳴|周陶森|惲賢君|周海翔|龍應琴|周鈺偉|周諫鶯|劉宏先|任惠芬|儲 峰|汪葉|陳順珍|儲亦斌|朱曉東|楊逸雯|王耕藍|李慧東|曹裕宏|吳伯生|史紅娟|袁立新|王冬平|顧勤|顧婷|陳愛桃|顧建軍|毛阿南|吳軒娥|儲 婷圓|彭耀年|丁愛華|范亞芝|趙志琴|劉曉清|周梅妹|許滸|曹潔|閔亞萍|許愛華|楊愛萍|張彩英|張躍健|裴慧蓉|許淑華|葉秀伢|吳文新|劉小 青|劉榮萍|鮑倩|陳俊|湯麗華|顧樂君|秦幼君|高建中|張洪明|鮑曙岩|沈莉莉|毛文杰|吳秋文|唐彬杰|鮑玉美|譚敏|徐煒|周才軍|任燕銘|吳迎 春|馬群東|黃蕓蕓|蔣建紅|蔣啟生|駱耀明|顧玉英|潘錫娟|潘美強|徐躍|夏穎|黃紅萍|李錫俊|劉建軍|羅伯平|沈有芳|陳依群|秦永強|張際群| 應承芳|鮑蘭芬|周萍|吳靜|劉君|徐晏|楊陶|江峰|范荷|林俊|朱敏|徐蕓|程懸|何震|朱斌|李強|張霞|張靜
●高級工藝美術師:
張 慶臣|范永良|范洪泉|凌錫苟|何挻初|毛國強|沈漢生|儲立之|周尊嚴|咸仲英|邵新和|劉惠大|楊勤芳|王石耕|夏俊偉|施小馬|吳群祥|劉建平|吳 鳴|程輝|張紅華|李碧芳|曹亞麟|沈巨華|曹婉芬|葛明仙|吳同芬|徐達明|顧道榮|曹燕萍|許艷春|徐新妹|牛惠芳|施秀春|房玉蘭|徐元明|周定 芳|葉惠毓|王生娣|李園林|范其華|徐建國|束鳳英
●工藝美術師:
江建祥|葛陶中|蔣新安|丁洪順|倪順生|陳國良|張正中|李慧芳|胡永成|蔣興宜|吳亞亦|高建芳|萬根法|陸巧英|張 紅芬|李正華|鮑蘭芬|徐雪卷|劉鳳英|范早大|范志中|邵順生|顧小兵|沈建強|沈龍娣|董開生|顧建芳|吳培林|王三大|朱華君|錢雲峰|毛益明|顧 曉斌|周志娟|史建忠|王銀芳|方衛芬|周錫芳|方慧琴|顧玉華|徐曉華|方勤平|陳美珍|范美娣|沈紅仙|顧愛華|范 愛雲|胡朝君|顧葉芬|惠海萍|陳華芬|顧華方|吳扣華|黃自英|李美金|徐維明|儲集全|蔣彥|陳庚|周定華|談菊惠|束旦生|鮑月兔|高洪英|范亞 琴|高麗君|崔國琴|蔣春帆|王桂芬|朱建平|徐徐|高嗚|高振宇|張鎖坤|王志剛|王振國|范乃芝|潘小中|邵澤平|尹祥明|周勝敏|王福君|范黎明| 韋琪|緯琪|邵盤洪|錢祥芬|顧美群|顧衛芬|夏淑君|孫志平|陳洪華|顧斌武|顧佩倫|樊建平|曹洪喜|高儉|呂俊杰|蔣夕娟|范榮仙|周志和|徐永 軍|徐秀文|沈菊芳|周曉琴|周榮金|范卓華|史科琴|蔣菊芳|王小龍
●助理工藝美術師:
鮑利安|鮑庭博|姚志泉|范建華|姚志源|談躍偉|李涵鳴|范建軍|蔣麗君|陳建明|鮑正蘭|高湘君|毛良芳|高建華|魏 紫雲|周忠軍|魯新法|孔春華|張樹林|楊義富|吳貞裕|鄒玉芳|吳奇婉|張志強|許華芳|范淑娟|莊玉林|孔小明|葛岳彬|勇躍俊|惲益萍|曹生大|蔣 藝華|強德俊|袁國強|趙洪生|宋寶娟|蔣金鳳|庄永忠|毛文傑|汪梅芳|王益華|譚曉君|朱秋平|朱新洪|吳 亞克|顧順娣|朱其大|葉惠芬|范志強|周永|沈彩娥|蔣建平|何燕萍|張曉健|賈逸芳|華健|鮑青|張建生|史小明|陸文霞|徐瑞平|王秀芳|雷琴芳| 呂黛琳|袁鳴鳳|許宏俊|史銀芝|吳建林|蔣玲|徐頤|張森榮|姚玲香|汪洪江|吳祥大|陳國宏|黃順法|吳建榮|吳建強|顧秀娟|錢建生|葛韜|李霞| 周俊智|沈寅華|堵江華|胡敖軍|王奮良|顧順源|張赦棠|馮希雅|魏文新|蔣靜敏|俞曉芳|徐雯|李霓|方華萍|毛順洪|蔣華仙|惠韓萍|孫志琴|廖西 氿|殷步榮|徐蘭君|吳奇敏|何忍群|陸虹煒|張毅|陳岩|吳曙峰|黃麗萍|蔣淑希|顧惠君|周漢強|錢維生|邵維生|顧中南|王福軍|何強|陳成|周麗 華|史亞琴|蔣海明|蔣才元|吳坤大|高申生|張森榮|毛益順|許亦華|史建中|韓洪波|姚玲生|馬新勤|邵志運|陶文霞|董躍明|董逸明|董彩芬|蔣建 軍|陸君。
2010.06.01 传藏(收集整理)
我的球拍历史(保持更新)/My Racquet History(2011.09.20 update)
九月 21, 2010 § 6条评论
- HEAD LM Radical MP (Made in Austria)奧產鎏金L4 98第一支網球拍,老爸給的禮物。一直從04年用到08年底,好拍子,永久珍藏。Forever keep
- HEAD Microgel Prestige Mid(Made in China)自己買的第一支網球拍,讓天磊從美國幫著買的,然後又托他同學幫忙帶過來。人往高出走吧,使用了一段時間Radical以後就覺得這拍子稍微有點輕,在技術還沒有上升到職業層面的時候,對裝備的要求已經上升了。後來收了很多的包括L7在內的神器,於是只偏愛奧產的HEAD經典球拍,對它漸漸冷落了,(已出)
- HEAD Prestige Classic 600 (star trek font and Made in Austria)球拍中的神器,L7,奧產,自此踏上了收集球拍的艱辛之路。之後進進出出很多的奧產L7,甚至收到了PT10,傳說中的L7也不再神秘,冷落了它,(已出)
- HEADi. Prestige Mid (Made in Austria)奧產壓電L6 93,這是一隻飽受好評的拍子,又是我最喜歡的L6 (已出)
- HEAD LM Prestige Mid (made in Austria)奧產鎏金L6 93,雖然我的第一支拍子是L4 98,但我從第一眼看見L6的護線管就瘋狂的愛上了它,終於得我所願(已出)
- HEAD i. Radical MP (Made in Austria) already gone.奧產壓電L4 98.我的最愛還是L6 93,因此雖然他是一隻非常好的拍子,還不得不給後來的拍子騰地方。(已出)
- Pro Kennex Type C redondo Mid廉價的L7,基本上和HEAD L6 93一個參數。對手臂非常友好的拍子,在保定的家裡,回家的主力球拍
- Boris Becker 11 Mid (already gone) BB 11 mid,當初非常喜歡他橙色的塗裝,小拍面,開放式線床。後來迷上了同樣參數,更加優秀的沃克PB 10 mid,(已出)
- HEAD Radical Tour TT OS (made in austria) already gone。阿加西的真正用拍,Radical Tour OS Twintube,又稱Zebra,第二版Radical Tour。本來想當做收藏的,後來收了更經典的L7 MP (已出)
- HEAD Prestige Classic 600 (made in Austria)我的第二支L7,神器,奧產!(已出)
- HEAD Prestige Classic 660 (star trek font made in Austria)第三支L7,全新,奧產,手柄稍微有點老化。但是是MP的,也就是Prestige classic 660,和Radical Tour OS 都是18*19的線床。所以出掉了後者,只保留最經典~ (已出)
- HEAD i.Prestige Mid (made in Austria the second one)第二支壓電L6 93(已出)
- Volkl Powerbridge 10 Mid現在的主力拍,沃克PB 10 Mid,但發現還是喜歡HEAD的,我是HEAD的死忠!(已出)
- Volkl Powerbridge 10 Mid現在的主力拍,沃克PB 10 Mid(已出)
- HEAD LM Instinct Tour XL (made in Chech Republic) HEAD鎏金L3 TOUR XL,加斯奎特的真正用拍,他一直都用的這個拍子的塗裝拍(至少到Microgel為止)16*19開放式線床,340g+,100拍面。號稱最好用的單反拍,反手就像加農炮一樣,但是揮重比較大。其實還是挺好打的後來我又收了一隻全新的,不過換了4線POG了,這支,目前也打算出掉,因為發現大拍面和小拍面打起來完全不一樣,不如L6 93的控制好。目前發現拍喉出有一小小裂紋,算了還是自用吧,狀態不好的時候用它還是挺有感覺的。
- HEAD Radical Tour trisys 260 MP,第一代Radical,俗稱大黃蜂,可以完美的相容98拍面的CAPPED Grommet。此拍和PC 600,PT630是同時代的經典,黑黃配色(PC600黑紅,PT630黑藍),只不過那時候還叫Trisys 260,280,300。重量略輕于PT630,其他參數基本相同,可能頭略重,購于美國,TT。(已出)
- HEAD Prestige Classic 600,捷克產,估計是TW最後一批,四號柄,不過成色很新,所以才買的,是個DUKE的phd哦~。購于美國 TT (已出)
- HEAD Pro Tour 280 (Trisys 280)。和Prestige classic 600 同時代的拍子,同樣的但是是深藍色塗裝,98拍面,18*20的線床。也是真正庫爾滕,現在haas,小德,穆雷(16*19線床),伯蒂奇,索德林等用的拍子。奧產4號柄
- HEAD Pro Tour 280 (Trisys 280),捷克產5號柄
- HEAD Pro Tour 280 (Trisys 280),捷克產2號柄(換了一支同等成色的Prostaff original 85,不是芝加哥版,就是聖文森版)(已出)
- HEAD Pro Tour 280 (Trisys 280), 3號柄(已出)
- Wilson Pro staff Original 85,芝加哥或聖文森,3號柄,神器
- Wilson Pro staff Original 85,聖文森版,2號柄,神器,老桑用拍
- Wilson BLX 6.1 TOUR 90,美版費德勒用拍,(已出)
- HEAD Prestige TOUR 600,L7奧產,4號柄(已出)
- HEAD Prestige TOUR 600,L7奧產,4號柄
- HEAD Prestige TOUR 600,L7奧產,5號柄
- HEAD LM Instinct Tour XL (made in Chech Republic),全新2號柄,(已出)
- Prince Original Graphite Midplus,POG 93 4線版,神器,這樣三大神器已經收集完了,奧產L7,聖文森版85,4線版POG
- HEAD i.Prestige Midplus,奧產全新軟漆版,收于美國,3號柄(已出)
- HEAD i.Prestige Midplus,奧產全新軟漆版,收于美國,3號柄
- HEAD Pure Competition Twin Tube,12OZ,和PT660基本參數一樣,奧產(已出)
- K factor Prostaff 88,老桑的新武器,超級好用,用過一次後就再難忘記,有了PS85複刻版,把這對也出了(已出)
- K factor Prostaff 88,老桑的新武器,超級好用,用過一次後就再難忘記,加一套護線管換了一支美版BLX95(已出)
- Prostaff Original 6.0 85 Tenniswarehouse複刻版,收2支
- Prostaff Original 6.0 85 Tenniswarehouse複刻版,收2支(已出)
- HEAD Microgel Prestige Pro這個重量的拍子發球比330g以上的拍子要犀利的多。(已出)
- HEAD PT10 in LM paintjob L3 PT10其實就是PC600塗裝成鎏金Prestige Mid的樣子。是專供職業選手使用的,比如薩芬
- HEAD PT10 in LM paintjob L3,同上。
- HEAD PT280 PT280,4號柄(已出)
- HEAD TGK 238.2 Blacked out MG Prestige Pro,L3四隻全部塗黑的HEAD定製版Microgel Prestige Pro,按照美版BLX90的參數進行改裝,拍柄加了擴柄器擴成4號,加了6條鉛片,拍頭護線管下也有鉛片,總重量穿線大概370g+,12點頭輕的樣子。因為是提供給一個WILSON 贊助的習慣使用HEAD球拍的球員Tom Hill使用的。所以整體被RPNY把原塗裝弄掉,并打了膩子,涂的黑漆,漆水非常軟。經常球蹭上去都會有痕跡(已出)
- HEAD TGK 238.2 Blacked out MG Prestige Pro,L3同上
- HEAD TGK 238.2 Blacked out MG Prestige Pro,L3同上
- HEAD TGK 238.2 Blacked out MG Prestige Pro,L3同上
- HEAD Vamp Tour 630純白色,輕版PT630,4號柄,給老婆用,準備改柄
- HEAD LM Instinct Tour XL,這三支算是幫美國一個朋友買的,在我手上不超過一天(已出)
- HEAD LM Instinct Tour XL,這三支算是幫美國一個朋友買的,在我手上不超過一天(已出)
- HEAD LM Instinct Tour XL,這三支算是幫美國一個朋友買的,在我手上不超過一天(已出)
- HEAD PT57A in Ti Radical Paintjob這支是非常少見的PT630塗裝拍。價值在HEAD的塗裝拍里能排進三甲吧。這支是給庫爾滕準備的!並不是用的HEAD手柄貼片,而是使用的wilson一次成型的mold手柄。全新歐!!
- HEAD PT57A in Ti Fire Paintjob這支也是是給庫爾滕準備的非常少見的PT630塗裝拍。帶橫樑的PT57A!並不是用的HEAD手柄貼片,而是使用的wilson一次成型的mold手柄。全新歐!!這兩隻的空拍重量都只有307g!非常適合自己再做改裝。
- HEAD PT57A in LM Prestige MP paintjob 這支和PT10很像啦,和上面的PT57A一樣,只不過換成了LM Prestige MP的paintjob, 5號柄有點粗哦
- HEAD PT57A in I Prestige MP paintjob 這支是壓電Prestige MP的paintjob,是為圖索諾夫準備的。3號柄!正合我意
- WILSON BLX 6.1 95 16*18 3號柄,用多餘的那隻KPS 88加一套全新KPS88護線管換得,手感並不突出。準備出掉
- HEAD TGK 231.2 Microgel Radical MP 4號柄美國chase Buchanan的拍子
- HEAD TGK 231.2 Microgel Radical MP 4號柄美國chase Buchanan的拍子
- HEAD TGK 231.2 Microgel Radical MP 4號柄美國chase Buchanan的拍子
總之,我是HEAD的死忠,非常喜歡HEAD的封閉式線床小拍面的拍子,蝨子多了不癢,精品多了不驚。認識到定制拍和市售拍的差距后,寧肯多花點錢買定制拍,再也不碰市售的垃圾了。。。。。當然奧產的PT630,PC600,PT600還是多多益善哈~
我的新家
三月 12, 2009 § 17条评论
痞子是一个典型的巨蟹男,家对于痞子来说,大概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了吧?从小到大,没有一个时刻,痞子不是想着家的。对于从大学开始就一直在外漂泊的痞子来说,每次回到家的那种放松和愉快,已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了。痞子自认为,只有那种能够完全由自己支配,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地方,才能算的上家,住在一起的人才能算的上家人。因此痞子最为关注的就是如何拥有自己的一个家,如何经营这个家
今天就说一说痞子会在未来的两年内生活的新家。
初到新加坡的痞子,人生地不熟,生怕自己被黑中介,老妖婆之类的骗,于是申请了学校统一提供的宿舍,一个人一间,虽然有点吵,不时听见飞机起降的声音和军事演习的枪炮声,也没有空调,到处都是蚂蚁,但是综合性价比来说,比外面是合算多了,买个电磁炉,买了个小冰箱,偶尔煮煮饺子,炖个土豆炖茄子,小日子过的也不亦乐乎。如果不是学校为了安排新招进来的学生把那些老phd都赶跑了的话,能在这里住上四年就完美了,大不了痞子自己安个空调。可是从来是只听新人笑,不见旧人哭啊。。。。。
痞子刚要搬出去的时候,也想找个自己安稳住的地方,吹吹空调,花前月下的喝喝酒,品品茶,兴致来了弹弹琴,吟吟诗,隔三差五的来个京酱肉丝,滑溜肉片,想吃饺子吃饺子,想吃盒子吃盒子,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可是生活是现实的,是残酷的, 那时候经济危机刚刚开始,美国的别墅已经拍卖到1美元了,新加坡的房价还高居不下,痞子翻来翻去,就是找不到一处合适的,跟房东住,就不能做饭,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也是让痞子很不爽的地方之一,可是不跟房东住吧,房价又虚高,一个月拿出超过三分之一的收入做房租,唉肉痛啊。找人租整个房子?由于痞子是春季入学的,本来这个时候入学的人就少,根本找不到人。于是痞子决定和曾经一起住了六年的tolly两个人一起租一间屋住,也不求舒适了,经济第一位吧。等到tolly的女朋友来了新加坡,到时候再一起去找个舒服一点的房子住。
转眼半年过去了。这半年的时间痞子是以办公室为家,每天坚持7点半起床,11点半入睡,在办公室足14个小时,电脑是从来不会带回“家”的,房子仅仅就是一个睡觉得地方而已。所有的厨具寄放在朋友那里,买的1000多块的亚特蓝星THX音响干脆就没拆开包装。。。。毕竟在别人家里,做什么事情都不自由,虽然房东一家人还不错。可是每当想到寄人篱下,做点什么都要和人打招呼,心里就十分的不爽,因此这个合同一结束,痞子立刻联系在住宿方面有着同样需求的Rains一起去找房子。宁肯多花些中介费,也要找到一处大家都满意,能够长期住下去的房子。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晚上,Rains和痞子在三个不同中介的陪同下,转了5处房子,其中有的是条件非常满意(精装,对开门的冰箱),但是价格实在是太高,有的是价格十分诱人,设备却非常一般了。还有一家价格也合理,房子,设施全都是新的,可是房东要锁一间房,平摊到每间房的价格就高很多了,也不可接受。中介Dillon又建议再去看一间吧。痞子和Rains本来都没有抱很大希望,因为房子所处的地方交通并不是十分方便,距离超市5分钟,距离能到学校的车站7,8分钟(不知道是不是生活的太安逸了,后来想想,这在国内简直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谁家楼下就是公交站啊?)。到了楼下,又是一阵叹息,这房子一看就不是新房,Rains的目标是找一幢公寓式组屋。到真正房东回来了,我们进了屋才发现。。。这房子根本不是我们想不想住的问题,而是我们住的起住不起的问题。。。。因为这是复式公寓式组屋。要知道我和Rains从没想过租一套复式公寓,这房子怎么看也超出我们的经济承受范围了。房东是印度裔的新加坡军官,因为要公派出国两年,所以把自己的这套房子出租,由于一直是自己住,所以他们房子保持的很干净,也没有要求很高的租金,只求租客能够住尽量少的人,把房子保护好。这正合痞子和Rains的心意。本来就是想享受品质生活,如果一套房子住上7,8个人,整天乱哄哄的也没啥意思。爽快的签了合同,付了押金。一下子钱包就变的空空的了。不得不说,新加坡的房价是真贵。。。。。。
上传几张照片,来展示一下痞子激动的心情~
[singlepic id=5 w=480 h=3600 float=]
[singlepic id=2 w=480 h=360 float=]
[singlepic id=10 w=480 h=360 float=][singlepic id=8 w=480 h=360 float=][singlepic id=4 w=480 h=360 float=][singlepic id=3 w=480 h=360 float=]
冲动是魔鬼~
二月 24, 2009 § 29条评论
我发现我自己做事情太容易冲动了。最大的特点就是想什么来什么,想起要拉小提琴,马上上网下载资料,查琴,相关的知识。或者想起曾经看过的,听过的一件事,一个东西,又马上去找资料了解。这样的性格造就了我什么都略微知道一点,又什么都不精通的基本特征。。。。。。
这不今天又是一样,我喜欢茶道,喜欢紫砂壶。今年回家的时候,在一个专门卖壶的铺子里,看到了老板给我看的一把已经破掉壶嘴的壶,老板神秘的对我说,这把壶,你猜猜是什么料的?我仔细端详了一番,壶体颜色殷红,壶嘴断面细腻,一看就是很细的泥烧制的,不含一点沙粒。我对泥料没有研究,只是知道,有几种颜色的泥料是发红的。于是便用询问的口气“朱泥?赤泥?低槽清?” 老板可能一听我问,就知道我是外行,于是也不卖关子了,对我说,这就是传说中,正宗的“大红袍”泥料,现在已经绝种了,而这批壶是当年紫砂一厂还是二厂,专门做的一批商品壶,专供台湾,所以每把都是基本一样的,没有把印,没有盖印,只有底部中国宜兴的一个底印,强烈的带有那个时代的色彩。要是现在盖这种印,怕是没有什么人会来买吧?壶的工艺没什么特点,中规中矩,老板纯粹就是为了玩这个泥料。我仔细端详了一下,也确实爱不释手。
回来新加坡有一个多星期了,茶也天天喝,我的几把壶也轮番的养着。奈何办公室不是把玩紫砂的地方,只能随便喝喝,在这里,它们不是玩物,不是友人,就是喝水的工具了。今日不知怎的,灵感一发,便想上网上搜搜这批八十年代的“大红袍”现在存世的有几只?google上一路点下去,谁知无意间点开了一个网址,是一把精致的小壶,正是我在壶店老板那里见过的一批。仔细看了,原来是台湾的yahoo拍卖网站,再看看价格,570新台币,虽然是拍卖,未必能以这个价格买到,我还是立刻心里就痒痒了起来,就像几岁的小孩子,逛街的时候突然看见糖葫芦就走不动道了一个样儿!咨询了一下台湾的同学,果然不是很方便,只得作罢。。。。。
事后冷静一想,这样也未必不是好事。当初想更换域名服务商的时候,小飞推荐了godaddy,换过去了一下子买了三年服务,还买了三个域名,2000多块,一下子就没了。网络发达的好处就是,那里的东西都能买,对于有形物品,还存在一个寄的问题,无形物品,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更让人后怕的是,刷卡最起码还有个收据吧,看看收银条,理智的时候还是会肉痛一下,可网络付费连收据都没有,花起来更是肆无忌惮。
佳能50D,研究了一路八开,我最终还是青睐佳能,50D也凭借它优异的性能表现战胜了450D,40D,可是万把块的价格,还是让我犹豫再三。这次过年去丽江旅游,卡片机和单反的差距一览无遗,如果想尽可能的还原摄影者所看到的那些震撼的,刺激的,感动的,温馨的画面,单反无疑是最佳的利器。借用天磊的一句话“你就当他是一个效果更好的卡片机就行”。我当时颇为不屑,现在想想,也的确是这么回事,单反的自动对焦,模式选择,可以提供比卡片机更多种的组合,却能提供超过卡片机许多倍的效果,操作起来还一样方便。唯独缺点是不方便携带。但是真正旅游过程中,我一路背着他,也没觉得有啥不妥,随到随拍还让我产生了那么一点摄影师的虚荣心,于是下决心,一定要买一个!回到新加坡,查价格,查银行卡,再仔细合计合计,唉,还是算了吧。毕竟奔三的人了,存折里空荡荡的,怎么都说不过去,朋友们买房的买房,买车的买车,结婚生娃的也都不老少。看着人家一个个小日子过的红红活活的,我这么一个人玩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啊?
冲动是魔鬼,切勿玩物丧志,认认真真读书,发paper,早日毕业是王道。发文以明志~
马六甲记行-day2(下)& day 3
十月 30, 2008 § 11条评论
后面玩的兴致大减,于是我和雨时先打车回酒店洗澡换衣服,其他人继续夜间安排。等我们在楼下的小餐厅吃完椰子,回到旅店后,倾盆大雨像是开了闸的水一样,瀑布般的倾泻下来,看得我们那叫一个爽,心想着,让你们不早回来,挨浇了吧~怀着这样的心理,略带安慰的进入梦乡。
day-3
基本上能玩的也算是玩遍了,再有就是对他们的一个个景点并不了解,因此错过了好多,也不想重新走一遍再去找。10点钟退了房,便背着大包小包的漫步于马六甲的商业区,看看现代气息的商业是如何融入这个古老,繁忙的城市的。在陪他们寄明信片的时候,在当地邮局的邮品专柜发现了一些首日封,感觉很有意思,遂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在任何一个地方旅行的话,就到当地邮局去买上一个和当地文化,特产,风俗相关的首日封,再加盖上当地的邮戳留作纪念不是很有意义吗~ 出了邮局,走了没几步就看到了一家第一天来的时候就看到的茶具店。喝茶始终是我最自豪的习惯之一,看到那些精美的紫砂器皿,陶瓷茶具,我就有些走不动了。茶海,茶盏,茶杯,茶壶,每一样都是那样爱不释手,最后我选了一件紫砂茶海,一件台湾碎纹瓷茶海,还有同样款式的一款小壶,大概有100cc,可爱得不得了。等我回到新加坡一试才知道,虽然是批量生产出来的,但气密性要比我从大陆买的两把手工壶好很多呢,价格却连一半都不到。我们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片面的追求产量和价格控制,导致品质下降,早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马六甲之行,就这样结束了。下午乘车返回新加坡的路上,我在想,这样一座城市,还是不应该过渡的开发才对,就保持着原有的风貌,才是她真正吸引人的地方。越来越多的商业气息,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那些建筑,博物馆诉说着这个城市,或者整个马来民族的历史,只有真正的体会融入她,才能真正的听到她的声音。即便你有一个好的导游,在这里住上两天一夜是一点都不冤枉的,如果此行有红小作这样的策划者随行的话,我想给我的感触或者是印象会更深刻吧。
一句话评语:马六甲,东方和西方的交汇,古朴和现代的结合。
马六甲记行–day2(上)
十月 30, 2008 § 5条评论
马六甲本来地方就不大,原先的景区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很可能你多走了两三步,就错过了一个景点。又回到城市广场,我们第一站的目的就是红屋旁边的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整个教堂和周围的荷兰总督府一个颜色,是浓郁的红色,就像欧洲那种红土一样的红色。由于没有做好充足的调研,我并没有看到据说由一棵树的树干切割的天花板的横梁,也没看到完全由瓷砖贴成的《最后的晚餐》图画。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并不信基督教吧,没法领会在教堂中的神圣,也聆听不到神的指引,这里,充其量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有特点的大房子而已。穿过红屋的街道,紧邻着还有一座圣芳济(Church of St. Francis Xavier)教堂,和旁边的红屋的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是一座象牙白色的建筑,说这是哥特式的建筑有些牵强,我认为只有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那样宏伟的建筑,才能称作哥特式建筑,这个圣芳济教堂,打个形象点的比喻,您见过狼狗吧,德国黑背那种的,您要是见到一个人非说吉娃娃,是德国黑背式的狗,想必您能体会我听到这教堂是哥特式教堂时的感觉了。修建它的法国神父肯定没有带建筑师过来,否则无论从细节,还是规模上你都不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历史建筑。进去参观的时候,正好赶上人家做礼拜,煞有其事的在头上双肩胸口点了点圣水,以示对他们神的尊敬。教堂的内部装饰要比基督教堂好很多,窗户也是由彩色玻璃组成的一幅幅壁画,讲述着《圣经》中的一个个经典故事。教堂中人满为患,所以我也没有进去,就站在门口听一众信徒唱了会诗,便到周围看看教堂的历史。可能这就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沿着马六甲蜿蜒曲折的弄堂,欣赏着这融合了中西风格的建筑,慢慢地走着,忽然听到前面同行的朋友呼喊:快看!只见下水沟里有一条一米多的鳄鱼一样的东西,似乎听到了我们的围观声,一个劲的向前跑。追上去仔细看才看清,原来是一只大蜥蜴!一直以为只在野外才会存在的如此大的蜥蜴,竟然在寻常市井之中看到,不能不说是一种奇遇吧,快到路口的时候,下水道的水逐渐多了起来,大蜥蜴潜到水里慢慢地游走了。
下一站,是中国山(Bukit China)。又称三保山。传说当年郑和经常到这座山上远眺海天,山上有座三保亭,三保亭中供奉的是正德大神,还是我问了旁边的工作人员才知到的。在佛教里从来没听说有这号神仙,估计是道教的一尊大神,也许到了海外,佛道就不分家了,于是混供起来也有可能,我好像看到附位供着观世音菩萨。旁边还有远嫁马六甲苏丹的汉丽宝公主井,据说此井曾是该地区唯一淡水水源,从未干涸过,被奉为神井,当然背后也有一个故事~。山上分布了从明代指到现代的中国人的墓地,因此三保山也是中国在国外最大的华人墓地。距三保山几步之遥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纪念碑,上书蒋中正先生的“忠贞足式”,两旁有团体及个人捐助建杯的石碑和铭文。无论什么地方的华人也好,都忘不了半个多世纪前日本给我们中华带来的那场浩劫,相比之于国内,我在这里看到这样一座纪念碑,反而更能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祭奠那些为了世界和平而牺牲了人们。从三保山下来,大家都提议到青云亭去,可是没有一个人认路,只好一路边猜边打听。马六甲是座小城,公路没有供行人走路的便道,甚至在路口连红绿灯和人行横道都没有。横穿马路在新加坡来说是一项罪名,在马来西亚却是再习以为常不过的事了,只要你自己注意人身安全。走着走着,一家旧货店映入了我们的眼帘,里面陈列了一些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左右的一些东西。这家店不能算是古玩店,因为它里面的东西不够“古”,可是他经营的东西大多数在现代已经不多见,甚至绝迹了。老旧的自行车,黑胶唱片机,旧式家具,煤油灯,每一样旧物随意却又显得别出心裁的堆放着,没有轻视了哪一件的味道。这些东西大部分都失去了他们的使用价值,店家是一个当地华人,他完全是因为个人的兴趣开这样一家店,每天坐在门口,偶尔拾掇一下自己的收藏品,看到别人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买下来,把别人更感兴趣的东西卖出去。这样的人生虽然缺少新意和激情,但是能有一件自己喜欢又可以持续下去做的事,不求别人能够理解,自娱自乐,此中深意,又是多少世人所理解的并付之于行动的?至少40岁之前的我没有这份豁达吧。
谁也没有想到,原来青云亭,就在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的一条街上,于是在绕了大半个马六甲之后,我们来到了青云亭,几乎是海外最早的中国传统式佛教祭祀场所。怀着对佛祖的敬意上了香,捐了香火,转到后院,看到很多人把自己的祖先牌位供奉在寺庙的周围小殿里,以示对先人的敬仰,希望先人能够早日往生西方净土。
大家一路走来,已经是饥肠辘辘,错过了N多吃饭的地方,最后又不得不回到Junker street。回想起第一天的鸡粒米,余香仍然不绝于口,因此大家决定去品尝网上推荐的第二家鸡粒米–古城鸡粒米。店明显比第一家茶室的那家要气派的多,至少看起来像个饭店的样子。一面墙上挂满了明星来这里吃东西的照片,可见美名远扬于外。点菜的时候大家发现一种鸡和另一种鸡的价格差了一倍不止,于是问服务员,这贵了很多的鸡是什么鸡?答曰:走来走去的鸡。仔细推敲后才能确定,原来服务员说的是散养的鸡(土鸡)。还点了蔬菜,和马来西亚很有名的参巴鱼,看上去辣乎乎的,很好吃的样子。就像我前面说的,一般有名的小吃店,都是与其外观成反比的,这里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付。鸡和饭都明显的不如第一天吃的。而那个参巴鱼就更不用说了,主料是咖喱,我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我吃的是鱼,是海鱼。
马六甲记行-day1
九月 30, 2008 § 9条评论
马六甲,任何一个学过世界史和世界地理的人都不陌生,是连接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通道。对于日本韩国等以出口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国家来说,马六甲海峡可谓事关他们的经济命脉的“生命线”。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知道,从唐代开始马六甲就给中国进贡过五色鹦鹉(估计就是金刚鹦鹉),到了明朝达到鼎盛,最著名的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此处是最重要的一个停泊点。对于这个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地方,有机会去我是绝对不会拒绝的。
作为博士,Recess week对于我们来说是名存实亡,可是几个朋友还是约好趁周末去这个离新加坡不远的古城游历一番。坐上五星旅游的豪华大巴,大概全程要6个小时左右。中途会在一个很有意思的加油站和乘客休息处(类似中国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停一下,刺激当地的消费。在这里,发现了此行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一池子的大鱼。你可能要说,是不是馋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啊,看见个鱼有什么新鲜的?您还真别说,你见过五米见方的池子里养的都是1米左右的大鱼,最大的一条是2米多长的鱼嘛?那鱼的肚子最少能装下一个我,虽然池子大概也只有半米深左右,让我下去我还真不敢,除去那条最大的鱼王,一米左右的鲶鱼有个三四条,还有叫不出名字的鱼全都是50公分以上。另外一边的池子,满满的都是黄色的一斤左右的鱼,也叫不上名字,反正跟中国的鱼相差很远,不知道味道如何。
一早出发,9点15分出关,入关。大约午后1点左右,我们来到了这座古朴中透露着现代的小镇。小镇依山而建,说是山,其实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小丘罢了,整个小镇的面积算起来,也就大概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镇吧。下了车,已经是1点多了,因为着急要check in,我们拖着饥肠辘辘的身躯,顶着似火的骄阳,寻找那间具有着中国传统风格的旅店The Baba’s House。旅店的门脸不大,传统的中式风格,纵深却很长,几进几出的房间结构,以及大堂到客房的一口古井,让我不禁的打了个冷战,这要是在雷电交加的夜晚。。。。。。。
每当看到这种有古代中国风格的建筑,我就走不动脚了,这是我人生的最大梦想吧,能住在这种传统的中国式房屋中,不管是传统的老北京四合院,抑或是苏州的园林,雕梁画栋,天圆地方,古式中国建筑的一梁一瓦一木,都有着其深刻的寓意。每个角落独成一景,不同角度,不同风格;一草一木,不同时节看上去都有不同感受。能在距离祖国这么远的地方看到这样一个传承了上百年的老屋保存的如此完好,你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中国人是伟大的,在那里都不忘传承自己的文化。
安顿好之后,我们来到了一家不显眼的小店,却是整个马六甲最有名的鸡饭粒店。好酒不怕巷子深,有名的小吃店也有它们共同的特点,几张桌子,大的小的随便摆,凳子也经常缺胳膊少腿的,没准还掺上几把白色塑料的,基本只提供一种食物卖,服务员都很忙的样子,来的人都是慕名而来。这几样满足了这店差不了,就是差,你也觉得你吃的很好。海南鸡饭在东南亚是最有名的招牌特色饭之一,说实话,在新加坡从来没吃到过什么好吃的鸡饭,但是这里的鸡饭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鸡是正宗的白切鸡,配上葱姜汁,那味道比起小绍兴的白斩鸡,我想也不多输吧?更有意思的是他家把鸡饭做成像肉丸子一样的,每个人的饭就是五粒饭团,所以才叫鸡饭粒,这饭同样是用鸡汤蒸出来的,有鸡的香味,却又和在新加坡吃的完全不一样,越嚼越觉得有一种回味,以至于饿过了劲儿的我吃完了一人份,又要了一人份。其实我只吃了九个,一个在逗不能吃辣椒的Rains的时候滚掉在桌面上了~。6个人吃了人民币84块,拍拍滚圆的肚子,我们开始我们的马六甲之行。
第一站是最有名的荷兰总督府(The Stadthuys),位于城市广场,建于1650年,为东南亚最古老的荷兰建筑。现为马六甲历史博物馆和民族博物馆。一楼陈列了马六甲各个时期的文物,包括中国瓷器,各个殖民地政府的武器,服装;马六甲当地的生活习俗展览等。二楼则是马六甲的历史演变,从最早的马六甲苏丹起,一幅幅图片和解说生动的演绎了整个马六甲的历史。由于对于一些专有名词的不理解和对大段英文的反感,以至于没有能够完整详细的了解一下马六甲的历史,不能不说是此次马六甲之行的一个遗憾。院子内有著名的三保太监郑和的雕像,以及对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介绍和描写。也都蛮有意思的。回来维基百科(wiki)了一下才知到,整个马来西亚的华人大约在20%~30%左右,而马六甲的华人数则站到了40%,怪不得我一眼望去好像除了中国人,就是中国人。同新加坡一样,只懂华语在这里也能生活的很舒适吧。
出了荷兰总督府,已经在半山腰上了,由于时间较晚了,独立宣言纪念馆(Proclamation of Independence Memorial)已经关门了,我们只好沿着小径一直上,就是圣保罗山(Bukit St.Paul),这座山曾经是马六甲苏丹王宫的所在地,葡萄牙人入侵后在山上修建了碉堡和教堂,随着时代的变迁,战火的洗礼,建筑变成了只剩下外层的空壳,给人们留下了不少的警示。这里曾经是马六甲的制高点,可以俯瞰整个马六甲海峡,怪不得葡萄牙人要在山脚下修一座号称东南亚最大也是最坚固的城堡圣地亚哥城堡(Porta De Santiago A Formosa)以防御荷兰人的入侵,今天则只剩下一个石门。
右边便是按照一比一的结构重建的马六甲苏丹皇宫,据说是全木结构,没有一根金属。虽然这样的结构在中国并不罕见,但是由于本身马六甲身处南疆,文化,资源都很少,能建出像模像样的建筑已经很令我吃惊了。看过马六甲历史的演变,只给我一个感觉,马六甲的当地人就像是炎黄帝时期的中国,连商周都比不上。。。。。。。纵览马六甲的景点,也全是占领时期的建筑,华人的建筑,基本没有什么本地的建筑。最后也没能进去看一看,回来以后看到办公室同学在那里照的照片,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
由于刚吃过午饭不久(3点半左右),大家都不太饿,随便在一个食阁吃了点东西,便开始步行游荡。整个城市有明显的规划,中国式建筑在马六甲河这边,葡式荷式建筑在另一边,城市没有什么规划,基本是沿河而走,中心城区不大,闹市区古建筑和新兴的购物广场酒店互相交错。对于现代的东西,我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毕竟上海,新加坡要比这些好很多。看到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决定返回驻地,因为距我们驻地一街之隔的,就是马六甲最有名的夜市汉节邦特街(Junker Street)。很多新加坡人来马六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赶这个只有周五周六周日晚上开的夜市。夜市上有很多乱七八糟的小玩意,当然也有具有马来西亚风格的服饰,商品等等。比如木雕,木鞋,就是马来很有特色的商品之一。由于大多数经营者都是华人,所以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的夜市一样,人群熙攘,卖的东西质量不高,关键是大部分都是made in china。沿途一路走来,除了买了一包烤鱿鱼吃,我基本没有买任何东西,吃了一碗芒果沙冰,就到了我们碰头的网上非常有名的地理学家酒吧。我点了Blue Hawaii,大家边聊天,边看身材相貌都相当火辣的啤酒宝贝穿来穿去,可惜大家酒量都不好,不能不停的叫酒,最后我和Rains率先不支,回去休息。
Pets Villa
七月 28, 2008 § 14条评论
宠物别墅,这是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却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的美好。这是新加坡的一家宠物收容所,专门收留那些流浪猫流浪狗,也提供场所寄养那些主人无法继续照料的宠物。有些是因为家庭原因,有些是因为老了,病了,被主人遗弃的。
来新加坡之前,就从网上找到了这个地方,并下了决心,一有机会,一定过去看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这些失去主人关怀的宠物们。看了《我与狗狗的十个承诺》之后,更是被这种上天赐予人类的伴侣所感动,他们对人无所求,哪怕主人打他骂他,甚至虐待他,他们都不会反抗,因为他们信任人类,认为人类是他们可以为之献身的伙伴。“你可以有你的工作,你的朋友,你的生活,可是我只有你”这是多么直白的狗狗的心声啊。
在经过和Animal lovers league(新加坡动物热爱者协会)联系后,我和一个同样热爱狗狗的一中小师妹一起决定去做志愿者。经过了长途跋涉(公交+地铁全程+公交+步行20分钟),顶着太阳公公的注视,我们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这个pets villa,反而地图上标识的位置是几家经营各种动物的宠物农场。看到那些打理的很漂亮的狗狗和主人一起在训练场里训练,在水塘里嬉戏或者是几只关系很好的狗狗在空地上互相追逐,如果只看到眼前的景象,你根本想不到,为什么会有人舍得抛弃他们呢?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时候,看到一个主人在训练一只还没长成的金毛猎犬。狗狗体型还不够大,下水池的时候还不敢直接往下跳,而是从旁边的楼梯一点点往下走,主人把手中的皮球往远处一扔,狗狗就跑出去把球捡回来,可能是年纪太小,他还没法完全咬住这个皮球,皮球在水里方向又不固定,所以弄的小狗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主人只好再跑过来,把球扔向另一边,狗狗完全忘了自己刚才的窘相,撒欢一样奔了过去。
正在看着的过程中,师妹跑过来说找到pets villa了,我们即刻过去,原来,就在这个训练场的旁边,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牌子,写着pets villa,周围都用铁栅栏隔着,里面面积不大,有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场外活动场所,其余的是犬舍,因为地方有限,不能做到每个笼子里一条狗,有的时候基本上是一个笼子里2,3条。同旁边主人与狗的亲密接触不同,这里的狗大多数是没有主人的狗,要么是流浪狗,要么是被抛弃的狗,还有那些家里没有条件继续养狗的人,把狗狗寄养在这里,每个星期过来看一下。每当有人经过的时候,狗狗们都会冲到栅栏边上,冲着人叫,他们多么希望自己曾经的主人能够来看看他们,也希望能够有人重新来收养他们,我想那种被自己完全信任的人所背弃的感觉,一定是很痛苦吧,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没有对人类失去信心,而是选择守候,等着下一位主人。
第二周我又来到了这个地方,和负责人说,我想要当志愿者,他们很欢迎,于是先让我进去和狗狗们熟悉以下。说实话,看到那么多大狗,每只都有德国牧羊犬大小,几十只围着你,我的心里还是很怕的。这里的狗太多了,狗与狗之间有的时候经常会打架,所以这里的狗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温顺可爱。也可能这里的狗狗平时太缺少人类的关爱了,一旦有人来亲近他们,他们会争先恐后的来到你的跟前,希望你能够给他们一些爱抚。我坐在石凳上,心里忐忑不安,周围全都是狗狗,用一种期待的眼神看着你。我试探性的摸摸他们,他们就乖乖的在你的身边躺下,坐下,他们还会争宠,当你对一只狗狗爱抚的时候,其他狗狗凑过来,如果过来的够强势会咧开嘴,露出牙齿,呜呜的低声叫着,把弱势的那只赶走,于是,坐在我脚下的,就是体形最大的一只。。。。,还有一只只有三条腿的小白狗,非常听话,总是在别的大狗都离开了之后,才一个人自己走过来,我格外的喜欢它。有一只Beagle(小猎犬)是他的主人花1500新币买来的一对中的一个,可是主人养了三个孩子,没精力照顾他们,于是一只被卖到了,另一只送到了这里,上周我来的时候,他还不熟悉环境,还被关在笼子里,这周已经被放出来了,可是总有一只体形比他大的狗,一直咬他的耳朵,嘴,经常把它咬翻在地,好可怜。
这里大概有200多条狗,还有另外猫的部分我没有去,也差不多有200多只猫。志愿者的工作就是尽量的帮那里有限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去的时候不是开饭的时候,所以也没有见到他们喂食。我所能做的是帮狗狗洗澡,到活动的场所去把地上的狗的便便收集到垃圾桶里,再有就是犬舍的定期清洁,消毒。一开始我给一个胖胖的小狗洗澡,当我把它抱起来时,下面有一只嫉妒心非常强的狗咬了它一口,我手中的这只狗狗,可能以为我是拉偏架的,不让它咬回,于是翻头咬了我一口,还咬出血了。这可把我吓得够呛,于是洗澡的过程中给他戴上了口罩,不让它咬我。第二只是一只很老的玩具贵宾犬,两只眼睛长了白内障,什么都看不见,但是很听话,它能听懂"left, right"你喊出相应的单词,它会把脚抬起来,放到你的手上,看起来真的好可爱,也好可怜。帮他把眼屎清理干净,给他洗澡的时候,可能由于他的眼睛看不见了,总是想要往外跑,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叫另一个工作人员帮着我,一起给他洗。给大狗洗澡就方便的多了,把项圈拴好,水龙头把它淋湿,加洗发香波,然后洗干净,冲好,放开项圈后,它会自己把自己身上的水抖干净。之后又帮助那里的员工把院子里所有的便便清理干净。就去狗舍打扫。并不是所有的狗都被放出来了,一些曾经咬过人,不能和其他狗和平相处的狗狗,都被关着。笼子都分为内笼和外笼,我到外笼打扫的时候,内笼的那些不友善的狗,就冲着我叫个不停,还好,有笼子隔着。这时我看到了一只很特别的狗狗,半大,黄白的的毛,一看就很安静那种,眼睛,是漂亮的湖蓝色。后来有支援者告诉我,这条狗狗很可怜,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和人类的关系很好,和狗狗们的关系却不好,一说他爸爸他还会掉眼泪。所以他也成了我最爱的一只狗狗。
差不多到傍晚吃饭的时间,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pets villa。
因为怕得狂犬病,我到boon lay的诊所想要打针,可是没想到boonlay所有的诊所都关门了。只好打车到国大医院看急诊。挂号,等着牌号,到我的时候已经八点多了,医生跟我说,整个新加坡从1953年就没有狂犬病了,所以,给我打的是破伤风。。。。。要知道,我的伤口比小米粒大不了多少,早知道新加坡没有狂犬病就不来打了。。。。。,不过也好,以后被狗咬到,简单包扎下就可以了
晚上打车回NTU的路上,碰到了一位很健谈的老大爷71岁了,4个孩子,还在外面跑车,他说过得很快乐,一路上我们相谈甚欢,最后老大爷发现没有打表,于是他象征性的问我要了10块钱,我下车的时候,还说"God bless you(愿上帝保佑你)" 给我这忙碌的一天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也许不能每个星期都去做义工,但只要我能抽出时间,就去帮忙,至少给那些已经没有主人来关爱的狗狗分享一些他们本应得到的爱。
Malaysia Redang Island Trip
七月 13, 2008 § 16条评论
来新已经半年多了,经过了第一个学期的适应,过渡,学习和生活已经基本趋于稳定。每天按时到办公室,按时吃饭,每周打两次网球,看看自己喜欢的电影。生活也许就应该是这样平淡的吧。现在是假期,学校里明显比开学的时候人少了很多,大部分都是在各个办公室中勤勤恳恳工作的博士。按照原定计划,这个假期我给自己安排了两次旅行,一次是和天磊,肥林,小赛欧他们去菲律宾长滩,可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未能成行。于是便对这次马来西亚热浪岛之行充满了期待。
第一次认识这个小岛,要追溯到本科的时候看的那部任贤齐和郑秀文主演的浪漫爱情电影《夏日的嬷嬷茶》。那时候觉得情节虽然老套但也不是浪漫,而这个小岛却给我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简直就是人间的天堂。白色的沙滩绵延数里,碧蓝碧蓝的海水 清澈见底,山不高,却郁郁葱葱的覆盖满了植物,酒瓶椰子东一棵西一棵的竖立在海滩周围。如果能在海滩边上的一座小木屋中,早上,望着海景吃早餐,中午,涂好防晒霜,趴在躺椅上肆意的呼呼,晚上,听着海风伴着波涛拍打岸边的协奏曲入睡,这该是何等惬意而舒适的生活啊。
27号下午,收拾好东西,去GV看了新上映的《Wanted》,虽然整部影片不是很对我的胃口,但对安吉丽娜朱丽的性感又多了更深一步地认识,皮特眼光还是不错的。接着跑到Bugis逛街,到gaylang吃烧烤,火锅,等待和大部队的汇合。8点钟,在levander 地铁站会合到了大部队,除去因签证问题需要晚些时候和我们汇合的伟大dd,其他人一起步行到了新加坡的长途车站,那里有直接到达马来西亚丁家奴州的大巴。刚到那里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新加坡的长途车站。几个破铁集装箱改装成的简易房屋当作售票处和员工休息室。公交车站似的棚子就是候车大厅了。也许因为新加坡只有发往马来西亚的大巴的缘故吧,所以不需要像中国一样,公交车站建的并不比火车站差多少。9点钟的巴士,我们8点过不久就到了车站,大家互相聊着,都对这次旅行充满了期待。不像中国的巴士一样,新加坡的巴士是临开车前几分钟,或是将要开车了,巴士才到。刚上车没几分钟,巴士就开走了,虽然时间很紧凑,司机却没有拉下任何一个乘客,甚至仔细核对每一位买票的乘客是否上车了。这在中国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看来人少办事情都很快的。
新加坡的夜景也见了几次,但像这样坐在大巴里欣赏,却还是第一遭。给我的印象,街道紧凑而密集,小商铺一家连着一家,街道窄小,周围却高楼林立,仿佛到了徐家汇一样。车开了一个多小时,出关,过了跨海大桥,就进入了马来西亚境内。每个人都可以立刻区分开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因为完全就是处于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马来西亚基本没有什么高楼,从新加坡到了马来西亚,就像是从城里到了乡下。在马来西亚入关的时候,也能体会到,若拿新加坡的离境大厅比作市政府,马来的入境大厅简直就像是乡村派出所。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给我check的回教小mm长的还是很pp的,如果她不裹着头巾,也许更漂漂,看了她身后荷枪实弹的警卫,我打消了用我蹩脚的英语和她搭讪的念头。。。。。。
坐夜车的苦就是没有合适睡觉的地方,腿也伸不开,躺也躺不下,车上的空调还开的很低。12点左右,上来了一位巨胖的马来人,最少有300斤,竟然座在我后面!于是本来角度就放不大的靠背,完全恢复了原形,我只好一路坐着睡觉。马来西亚的路只有在接近新加坡的一段类似于高速公路,其他的,就跟80年代的国道一样,两旁是树,中间没有隔离带,大概并行两辆大巴都够呛,道路两旁零星的有人居住,自己随地圈一个院子,搭一个木屋,周围也没有什么村落,看起来孤零零的。大约早上八点钟左右,到达丁加奴州首府,就跟我们国家的一个小县城一样,不过他们有麦当劳。换了酒店的巴士,又是一个小时左右,到达码头,准备坐船到岛上去。听了小汤的话,在码头搬了一箱饮料上船,到了岛上才发现原来岛上除了酒吧也有卖普通价格饮料的地方,甚至还便宜,这是后话。
上了船,我们一行坐在船尾,穿上救生衣,船开了。看到的海并不蓝,泛着点绿色,岸边的沙滩虽然是白色的,却不美,到处是枯萎的树枝横亘在沙滩上诉说着沧桑。我想热浪岛也就是海边的一个小岛,不会有多远,毕竟马来西亚也不大,不可能像普陀山离陆地那么远吧?可实际上,闻着船尾浓烈的柴油味,我们晃阿晃摇啊摇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才在视野中重新发现了小岛,虽然这个小岛就像海洋中的一个孤零零的大馒头。这时大概已经到了浅滩的地方,水开始泛出墨绿色,而不是像深海一样黑压压的一片,再往前行,水的颜色越来越漂亮,淡淡的蓝,浅浅的绿,清澈的仿佛能见到底一样,越是靠岸,越是有一群群的小鱼环游在船的附近以及码头的附近。山上长满了热带雨林一样的森林,浓密而没有规则,一看就是自然生长,而非人工栽培的。岛上可活动的范围不大两个小时就几乎能走上一圈了,在不同的海滩,坐落着不同的酒店,有我们住的这种价格便宜风景一般的,也有那种价格贵些,单个小木屋的海景房。在这里,天和海连在了一起,海水清澈,沙子细腻,海的蓝,树的绿,沙的白完美而自然的结成了一幅美景,让你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吃完午饭,回到房间安置好行李,便踏上了我们的第一次浮潜之旅。由于正式的潜水需要潜水执照,所以我们只能进行这种业余的"潜水了"。带上蛙镜和呼吸面罩,穿上救生衣,手里拿着喂鱼的面包,我们来到了第一个浮浅的场地。这里距海岛较远,水深10米左右,水的颜色呈现出一片墨绿色,只有接近海面的3到4米由于阳光透射,可以看得清楚。由于是第一次,倍感新鲜,觉得越是深的地方鱼应该越多,可实际上恰好相反,越是水深的地方,鱼也游的越深,几乎什么都看不到。等我发现这个的时候,时间已经过了大半。到了浅一些的地方,看到了大片大片死了的珊瑚。把带有鱼腥味的面包揉碎,攥在手里,浸在海水中不久,你就会发现很多五颜六色的热带鱼成群的聚集在你的手周围,一口一口的掇着从指缝中散出去的面包屑,它们一点都不怕人,你甚至可以触摸到它们的身体。有一种鱼的嘴像鹦鹉的喙一样,是角质的,很硬,被这样的大鹦鹉鱼咬上一口,也很疼呢。三次的浮浅,分别去了三个不同的地方,第二次的靠岸浅滩算是最漂亮的了,也见到了最多的奇型怪状的鱼,五颜六色的珊瑚,颜色艳丽的让你甚至不敢相信这是大自然的产物,简直就像是绘画一样。第三次浮浅,我为了拍照,几乎没有过多的将时间花在喂鱼上。很遗憾由于人类的捕杀,海龟数量越来越少,我并没有一睹它们在大海中的芳泽。
由于行程比较紧张,除去浮潜的时间,几乎没留给我们多少自己的时间,傍晚吃完饭,在海边吹着海风,赤脚漫步在沙滩,随着海潮的涨落,去寻找沙滩上一闪一闪的蓝色星尘,这是一种很奇妙的软体动物,会像萤火虫一样发出光,只是它发出的是幽兰色的光,在夜晚的沙滩上就像天空中的星星散落的星尘一样。走累了,随处找一个躺椅躺下,或者到就近的酒吧里,要上一杯长岛冰茶~,这感觉是在都市的酒吧里永远也体会不到的。第二天中午,吃完饭,擦好防晒霜,借了垫子,便躺到了沙滩旁的躺椅上,此时阳光正足,晒的后背暖暖的。我们还要躺在遮阳伞下,一个白人女人,干脆就直接暴露在阳光下享受日光浴。可惜下午还要去浮潜,只睡了一小会,就回去了。晚上做了泰式按摩,正规的泰式按摩,泰国小伙子吧给做的,要不然就是马来人,总之一句话,疼死老子了。后背上的感觉就跟刮痧,走罐一样。。。。。。。按摩我的胳膊和腿时,几次我都快抽筋了。。。。。可见我平时太缺乏软化训练,身体太僵硬了,不过做完之后,真是全身放松啊~
快乐的时候,时间总是过的飞快的,不知不觉,行程已经接近尾声了,最后一天的上午在沙滩上漫步,碰到了一个老外,老外自己在海边租了一个小屋住,一上午,就是在海滩上拣拣垃圾,然后扔到他门口的垃圾娄里面,一边捡还一边说话,“这个沙滩太脏了,难道人们不知道扔到海里去会冲上来么”,我去过国内的海滨城市包括大连,秦皇岛和青岛,沙滩我都见过,可从来没见过这么干净的沙滩,老外竟然还认为脏。我想这就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素质的差别吧?中国人可能能约束自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很少有人再去清理沙滩的。我在青岛出差的时候,离号称亚洲第一沙滩的金沙滩很近,去金沙滩的时候,就感觉天啊,这里简直脏的不成样子,到处是垃圾,瓜子皮,羊肉串的钎子遍地都是,让你想要清理都会有一种绝望的感觉。包括青岛的第一第二第三海滨浴场也是,到处能看见的除了人就是垃圾。真希望我们在自己获得愉悦感受的同时也能够警觉一下我们人类对自然所造成的破坏。
不得不提的一件事,在浮潜途中,碰到了一组上海“富豪团”。一个个腰上长满赘肉的中年妇女,浑身名牌,用上海话交流着。起初看上去,我还感觉很亲切,毕竟是生活了六年的一个城市,可是接下来的事真是让我大失所望。浮潜过后,我将蛙镜和吸管随手放在了我身边,就和朋友聊天去了,等到下船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的器具没有了,要知道这东西虽然不值钱,但是租的时候是讲明白了丢了要重罚的,于是我问朋友们看没看到,突然瞥到我身边的这几个上海中年妇女手上恰好拿着我的东西,我问她们,你们拿错了吧?她们理直气壮的说,我们怎么会拿你的,我们就拿的我们自己的。还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看着我,好像我诬陷了他们一样,其中一个可能有点心虚,就说我问问别的人,于是跑到很远的地方,去问她的同伴,我正在纳闷,怎么会跑那么远去问的?一会她回来了,扔给我一个,这个才是你的吧,我们没拿错!我就奇怪了,明明我就放在身边的东西,怎么没人动却跑了那么老远?想到马上就要还了,我也没太在意,找到了一个就好,反正也不用了。上了岸才发现,原来,他们还给我的是个坏了的,我简直无语了。也幸亏人家回收的时候,直接扔回去了,否则我就要为那帮无良上海人买单!上海朋友看到这请忽略,哪个地方都还是有些败类的。
回到新加坡,我写这些写了好久,因为感觉无法一下子用文字准确的表达自己对这片美丽地方的赞美。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造物的伟大。这样美丽的地方,应该和最爱的人一起来,因为你越是看到美丽的东西,越想和她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把世界上所有的美丽的地方去游历一遍,这样人生才不虚此行~
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
七月 5, 2008 § 12条评论
我属狗,我们一家都属狗,因此,从我一出生开始,就和狗狗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从小到大,没有真正养过一只狗,但是这从没减少过我对狗狗的热爱,到网上搜集狗狗的图片,路上看到好看的狗狗脚就像灌了铅一样,查阅有关狗狗的品种,饲养等相关资料。有人说,狗就像天使一样,我觉得狗狗比天使更美丽,因为它就是你的亲人。
几次去Golden Village看电影的时候,都能看见《狗狗和我的十个约定(Ten promises with my dog)》的大幅广告牌,一只幼年金毛猎犬,十分可爱。Google了一下,发现是日本片,顿时觉得没什么期待,因为从来没看过什么给我印象深刻的日本电影。但献给养狗者的“爱犬十诫”以前是看过的,说得很感人,因此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还是决定去看一看。
影片讲述了一个14岁的很喜欢狗狗的小女孩,一直想要养一只狗。有天她捡到了一只狗狗,在决定收养之前,患了绝症的妈妈,让她许下了对狗狗的十个约定后,就撒手西去了。于是狗狗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填补了妈妈不在的那片空白。时间慢慢的过去,再好的再喜爱的东西也会变得逐渐失去兴趣。当恋爱进入了小姑娘的生活的时候,她开始对狗狗不满了,埋怨狗狗拴住了她。可是当狗狗又一次的帮助了她,让她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的时候,才发现,狗狗已经开始逐渐衰老了。影片的最后,狗狗将要离开她了,她打开了妈妈给她的信,以及妈妈将她许下的那十个承诺画成的她和狗狗的画册。诺言一条一条的出现,狗狗的生命也一点一点的流逝,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眼泪象决堤的水一样涌了出来,周围原先的小声啜泣,也都在这一刻放大了起来。。。。。。
这部电影的情节很简单,没有什么千里寻主人的感人情节,却通过日常生活中,主人和狗狗之间的互动,信任来表达狗狗对人的那种忠诚不二的感情。十个约定中有一条“你可以有你自己的工作,朋友,生活,可是我只有你”。对待这样一个朋友你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这部片子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部很普通的片子,看到3/4的时候,我强忍住已经开始发酸的鼻子,尽量让泪腺分泌的泪水仅仅在眼眶里转一转,看到结束的时候,我已经被这种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打动的无法再刻意的压抑自己不去放纵一下自己的感情。
曾经,我多次央求父母养一只狗狗,即便我不在家里,我想它也会带给他们无限的乐趣,我会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对待它。可是爸妈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拒绝了。我觉得没有必要为了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把另一些更美好的东西就扼杀在摇篮里了,甚至都不让他们发芽,生长。
看了这部影片,我再一次的下定了决心,一旦我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空间,我一定要养狗~ 哪怕知道会有离别的痛苦,我也要享受它在我身边陪伴我的分分秒秒~ 另一条,我未来的另一半,Must love dogs!
狗的十条戒律
1. 在你带我回家之前,请记得我的寿命约有10-15年,你的遗弃,会是我最大的痛苦.
2. 请多给我一点时间,让我了解你对我的要求是什么.
3. 信赖我对我很重要.
4. 别对我生气太久,也别把我关起来当惩罚,你有你的工作,你有你的娱乐,你有你的朋友,但你是我的仅有.
5. 请偶尔对我说说话,纵使我听不懂你说的内容,但我听得懂,那是你的声音在陪伴我.
6. 你要知道不论你如何对待我,我将永远不会忘记.
7. 当你打我请记得,我其实拥有可以咬碎你手骨的尖锐牙齿,只是我选择不咬.
8. 当你责骂我的不合作,固执或者懒惰之前,请你想想是否有什么正困扰着我,或许我没获得我应有的食物,我已经很久在温暖的阳光下奔跑,又或者我的心脏已经太弱或太老.
9. 在我年老时,请你好好照顾我,因为你也是会老的.
10. 当我要捱过最辛苦的历程时,千万别对我说:”我不忍看它”或是”等我不在场才发生”,只要有你和我在一起,所有的事都变得简单易接受.请你永远不要忘记: 我爱你.